超有意思的50个经典心理学效应

50种经典心理效应

让你学会用心理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

1.习得性无助(反复碰壁后放弃)

是指个体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无力感和失去信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案例:嘟嘟小时候一直有很多理想,但每当他跟父亲说起自己的理想时,父亲总是说:“你看你...都不是物质;你们...这是不现实的;... ",有时候,甚至挨打,然后嘟嘟就再也不提自己的梦想了。...

2.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想要的就是你得到的)

又称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感知而形成的预期或预测,会使情境产生适应这种预期或预测的效果。你期待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许多现在的收获实际上是过去“未来预期”的结果。

简而言之,就是期望的心理暗示,可以使人的认知和行为发生同向变化,进而使期望实现。

案例:小时候,父母敏锐地察觉到妮妮对自己的长相不是很自信,因为她同学的平均颜值都很高。后来父母和老师经常对她说:“妮妮,你真漂亮,成绩也在进步。我真为你高兴!”于是妮妮越来越自信,每天照镜子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很美。渐渐地,妮妮真的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漂亮,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连成绩也越来越好。

3.阿伦森效应(当你得到赞扬时,你很高兴,但当你失去它时,你会感到沮丧)

是指随着奖励的减少,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的增加,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说明人们越来越喜欢那些喜欢、奖励、表扬自己的人,而不喜欢那些喜欢、奖励、表扬自己的人越来越少。

案例:工业区大院里有一个旧油罐。中午放学后,孩子们喜欢在缸里跳来跳去,噪音扰民。很多人劝阻都无济于事,孩子反而越来越吵。一天,一位老人说,我们打个赌吧。谁跳得最大声,谁就可以得到一把玩具枪。结果,获胜者获得了奖品。第二天,老爷爷把礼物换成了两个奶糖,孩子们也没多大兴趣,就敷衍地跳了起来,赢家拿走了奶糖。第三天,老爷爷把礼物换成两个花生,结果孩子不要了。他们都说:“别玩了,别玩了,没意思,回家看电视吧。”爷爷通过巧妙的心理弱化效果,解决了困扰大家的“吵熊海子”。

4.南风效应(温暖他人)

也称温暖法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温和的交流能让人产生心理上的舒服感,而“冷淡”的交流会让人产生厌恶感。具体来说,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尊重和关心,讲究方法,温和相处。

案例:你想要一个朋友帮你做一些事情。如果你用一种苛求专横的语气,对方可能不愿意,但如果你和对方好好谈谈,夸夸他,对方一般会答应帮你。与伴侣和陌生人相处也适用。

5.酸葡萄效应(阿q精神)

是指当一个人的真实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挫败感时,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编造一些“理由”安慰自己,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焦虑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现象。

案例:阿q被打得很惨,不敢还手,心里就说:“终于被X打了!”快乐学家擦去嘴角的血丝,头发飘逸而去。

6.自引效应(这是干货,我要写下来)

是指记忆材料与自身连接时的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的现象。比如我们接触到新的东西,如果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就会有学习的动力,不容易忘记。

案例:嘟嘟最近在学设计。当他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一本好的设计教程时,他爱不释手。他花了两天时间学完了这门课程,其要点仍记忆犹新。

7.角色效应

是指通常由人的角色或角色变化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的现象。

案例:以前调皮捣蛋的多多当上了班长。因为角色的转变,他不仅努力学习,还积极主持班里的各项事务,积极组织班级公益活动,责任感和自信心都增强了。他和以前完全不同了。

8.锐化效应(想法影响认知过程)

指的是人们现有的价值观能够促进感知的现象。具体来说,当人们的价值观在社会感知过程中,在感知对象面前被激活时,这种价值观对其感知的作用非常明显。

案例:如果一个老师从小就教育学生要诚实,会让学生在后期的感知过程中,根据这个诚实的价值观去判断,失去意识。这时候,哪怕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有诚实信息的表现,也会被内隐的人格观唤醒,认为这个人是一个诚实的人,也可能具有善良、爱心、随和、温柔的品质。

9.奖惩效应(胡萝卜加大棒)

是指自我评价等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外部加强或削弱目标人的行为而受到影响,进而其行为被加强或削弱的现象。具体来说,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适当、适度、实用的惩罚措施可以促使一个人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等。

案例:在多多童年时期,多多的父母对他的学习采取了激励和兴趣引导措施,同时对生活中的严重错误采取了惩罚措施。长大后,多多成了一个人格完整、好学上进的人。

10.霍桑效应(被注意时的自我暗示)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人注视或观察时,会刻意改变一些行为或言语表达的心理。

案例:在Club上,和胡侃在一起兴高采烈的朵朵,突然看到自己心中的女神在看自己,立刻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变得安静,变得绅士,礼貌的打招呼。

1.搭便车效应(享受好处)

是指某个利益集团中的某个成员为了这个利益集团的利益而做出的努力。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受益,但成本由这个个体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案例:懒惰村里住着很多家庭。村前的路常年失修,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但大家都不愿意自己掏钱。刚刚买了新车回村的嘟嘟实在是舍不得。他自己把路修好了,于是全村有了一条整齐的路,村里那些没贡献什么的懒人也顺利“搭便车”了。

12.棘轮效应(从奢侈到节俭)

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后是不可逆的,呈现“向上调整容易”“向下调整难”的现象。

案例:多多从小就习惯穿一线品牌的衣服。突然有一天,我妈说我们家现在经济困难,要换快时尚品牌了。结果多多觉得自己跟不上同学,觉得很惨。每次她出门,都是巨大的折磨。

13.墨菲定律(任何概率大于零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凡是能出问题的,都有很大概率出问题,也就是只要它的概率大于零,总会在某个时刻(迟早)发生。开导人做事一方面要对错误保持平常心,另一方面要谨防小错,不要心存侥幸。

案例:嘟嘟觉得下地铁上高铁只要5分钟。结果排队过地铁安检花了20分钟,上楼去候车大厅的电梯居然坏了(颇有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觉)。

14.野马结尾(小事放大)

是指一个人因一些小事情绪波动较大,以至于自己因他人的外在因素而受到伤害的现象。证明人的情绪是有成本的,情绪是人选择的结果。

案例:多多爸爸忘记洗完的水杯,多多更年期的妈妈看到后立刻“原地爆炸”,说多多爸爸不注意家庭秩序,不懂得体谅,甚至把历史上关于家庭卫生的事情拿出来骂爸爸...爸爸在安静的看电视,多多妈妈却怒不可遏,打电话给姐姐继续批评他爸爸一个小时。

15.巴纳姆效应(为什么很多人迷信?)

也被称为福勒效应。指的是有些人往往认为一个笼统笼统的性格描述非常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的现象。详细来说,当用一些常见的、模糊的、泛用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时,一些认知有限或者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考的人,往往容易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说的就是自己。

案例:某汽车品牌赞助某知识类自媒体节目,科学论坛等。,而受众很可能产生了汽车与知青身份、群体之间的联想,从而产生了所有知青都开创了汽车品牌的联想,一些知识分子甚至坚定地选择购买该品牌的汽车,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联系。

16.从众效应(跟风)

也被称为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社会群体中,不经分析就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

案例:妮妮看到公司里很多人都剪了短发,尽管自己的脸适合长发,她也剪了短发,然后就后悔了。

17.旁观者效应(人群会降低责任感)

又称责任扩散,是指对于某一件事,如果要求单个个体单独完成任务,他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并做出积极的回应。但是,如果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责任时往往会退缩。

案例:一名乘客在司机错过公交车站后,将怒火发泄在司机身上,严重干扰了司机的驾驶状态,造成了交通悲剧。令人深思的是,在乘客与司机争吵的几分钟内,公交车内没有一个人上前制止他。

18、破窗效应(坏习惯总是容易被模仿)

指的是不良现象,如果任其发展,会诱使人们去模仿,甚至变本加厉。

案例:如果不及时清理一些户外墙面上的一些涂鸦,很快墙面就会布满杂乱不堪、不美观的新涂鸦。

19.鸟笼效应(为额外物品添加伙伴)

是指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会继续增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相关物品的行为。

案例:表哥送了一只兔子给妮妮。有洁癖的妮妮,习惯养花草,却不想养宠物。但是她送的活物不能送人,只好下楼去宠物超市给它买吃的,打算第二天送人。结果第二天她没有发出去。第三天放学回家,她看到兔子冻得瑟瑟发抖,就给兔子买了个窝和一些玩具。慢慢来,妮妮。

20、贝伯定律(前刺激可形成知觉迟钝)

“贝比定律”的意思是,人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后来的刺激就越迟钝。也就是第一个刺激可以缓解第二个小刺激。简单来说,一个事物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案例:晚上,我妈包了羊角子。当多多吃到第一个的时候,她觉得很好吃,很满足。当她吃到第十个的时候,她觉得还是很好吃的。当她吃到第20个的时候,多多觉得饺子没那么好吃了。当她吃第25个的时候,多多不知道她在吃什么。

1.冷热水效果(心理对比惊喜)

意思是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会随着心理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标准的变化通常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感知。

案例:多多对市场很有信心,想给老板一个惊喜,所以在业绩目标上定了一个更低的10万元目标。经过努力,到了月底,多多取得了30万元的业绩,得到了老板的认可,顺利晋升为主管。

22、瀑布心理效应(无心之言,主动“放下枪”)

某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让别人很“不安”,导致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有点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瀑布心理效应”,就像自然界中的瀑布一样,顶部是宁静的,底部却是花花草草,雾气四溅。

案例:996年,你在奋斗创业的时候,听到王守富的豪言壮语“小伙子,你先定个小目标,比如一个亿”,然后你就开始想“是啊,我们公司一群人通过努力一年只赚三百万,真的太可惜了……”然后整个人都坏了。

23.心理钟摆效应(犹豫和矛盾)

是指在特定背景下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受水平越高,心理梯度越大,因此容易转化为相反的情绪状态,表现为多重性和两极分化。

比如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和朋友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很忙,很开心,但是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很孤独,很寂寞。出去玩的时候觉得很开心,回来后却被日常生活的单调搞得心烦意乱。


24.视网膜效应(眼睛跟随情绪)

它是指当人有一种特殊的需要或欲望时,会对自己需要的东西产生强烈的兴趣,自然而然或不自然地注意相关信息,而不自觉地过滤掉无关信息,从而产生选择性注意的现象。

案例:嘟嘟为了彰显个性,订购了一辆罕见的原装紫色轿车,赢得了不少回头率。但同时,他每次在外面,都会不自觉地注意周围的紫色轿车。渐渐的,由于这种过度的专注,他其实觉得身边的紫色车多了很多,其实一辆都没有。

25.安慰剂效应(你相信喝水能治病吗?)

又称伪药物效应和非特异性效应,是指患者虽然得到无效治疗,但基于“对治疗的期待”或“对医务人员的信任”而产生一定的积极反应,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的现象。

案例:春夏之交,土生土长的城市孩子智多朵、妮妮和同学去野外郊游,被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地和迷人的景色深深吸引。休息时,多多开心地接过妮妮递过来的水壶,喝了一大口。他不禁感叹:“山里的水真甜。”其实他喝的是妮妮从城里带来的水。

26.多米诺效应(系统内的连锁反应)

在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传递性和连续性。

案例:有一次和男朋友的朋友聚会,所有的闺蜜都化了妆,只有妮妮素颜。男朋友此刻有点不开心,但也没多说什么。从那时候开始,两人就时不时的小吵一下,后来就变成了大吵。最后两人以骂来结束恋情。

27.泽格纳克记忆效应(半途而废或急于求成)

指的是人们对没有加工过的东西比对加工过的东西印象更深刻的现象。泽尼克记忆效应是很多人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是因为拖延症永远也完成不了任何事情,要么是不得不一口气完成。

案例:为了获得游戏年度冠军,多多没日没夜的玩游戏,最后卧病在床,失去了游戏机会。

28、超限效应(你说够了吗?)

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导致极度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心理现象。超限效应给人们带来很多启示,比如一场演讲抓住听众的关键在前三分钟,有效传播时间在30分钟以内。另外,批评家要采用幽默的批评方式,批评和鼓励要同步。

案例:多多有一次考试没考好,被妈妈反复骂了半个小时,不听多多的解释。最后多多气得摔门而出。半夜,他妈勉强把他从同学家哄了回来。


29、空白色效果(空白色产生美感)

人在感知事物时,如果感知的对象是不完整的,自然会用联想来补充头脑中不完整的感知对象。并且在这种联想和补充的过程中,会产生更强烈的心理效果和更深刻的印象。

案例:演讲过程中,适当留点空白,会得到很好的演讲效果。

30.拆迁效应(人们习惯于接受妥协)

是指先提出大而多的要求,再提出小而少的要求,最后使双方达成协议的现象。

案例:供应商一开始报价很高,说价格是底价。当你说已经有合作单位的时候,对方往往会给出一个真诚惊喜的低价。

31.进门效应(任务由易到难推进)

也称为“得寸进尺效应”(push your luck effect),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别人提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给别人留下一致性的印象,他就有可能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

案例:嘟嘟不愿意接受更高更难的要求,因为这需要时间和精力,很难成功。相反,他愿意接受更小更容易的要求,在意识到更小的要求后,他会慢慢接受更大的要求。


32.关系场效应(三个臭皮匠胜过两三个和尚?)

在角色群体的活动效率中,可能既增加了强度,也可能降低了强度。这种由不同角色玩家群体产生的凝聚力或摩擦力,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统称为“关系场效应”。增强实力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减弱实力为“三个和尚没水喝”。

案例:一只熊和一只狮子一起抓住了一只鹿。当两人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争功大战时,昏迷的鹿醒了,悄悄溜走了。

33.飞轮效应(万事开头难)

做一件事一开始是很难的,但是一旦度过这个难关,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小的努力,甚至不需要浪费努力,就能获得很大的收获。

案例:嘟嘟创业初期,因为资金、人才等问题,发展困难。后来慢慢步入正轨,资本雄厚,招到优秀人才,事业越来越好,一天天壮大。

34.沉默效果(仅限于强制过度谨慎)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对方权威的压力或胁迫,人们大多选择沉默或选择对方喜欢和迎合的话语,尽量避免说出令对方不快或可能降低自己价值的话。

即交际中表面言语与真实内心态度不符的现象。沉默很容易导致沟通信息的失真。所以在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中要尽量减少强制和压迫。

案例:教育督学到一所问题学校调研,召集教职员工就学校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由于“有权有势”的校长在场,一些年轻教师本来准备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和建议,但在校长在场的压力下被迫保持沉默,或者只选取一些次要问题进行讨论。

35.大力士效应(放下仇恨路路通)

是指存在于人或群体之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启发人们学会放下仇恨,而不是火上浇油。

案例:嘟嘟和多多之间因为误会或者嫉妒产生了矛盾。这时,如果其中一方的报复心理加剧,另一方就会相应扩大报复,陷入恶性循环。相反,如果双方能真诚沟通,消除误解,自然就能和睦相处。

36.蘑菇效应(职场新人被冷落)

它是指一个新进入者在一个组织中所面临的怀疑和不公正,以及由于绩效差异而发展为认可或忽视的现象。启示就是新人进入公司后,要避免蘑菇效应的负面影响,避免这种效应的长期存在导致人才的浪费和流失。【来自一个形象的比喻:“蘑菇生长在黑暗的角落,没有阳光,没有肥料,自己就死了。只有当它们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注意到,但这时候它们已经可以接受阳光了”]

例如,一个新员工总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不会引起注意。当他默默无闻的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干得好,会逐渐被人注意和重用;工作做不好,会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

37.酝酿效果(问题未定,放松寻求灵感)

是指当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被反复探索而没有任何结果时,问题被搁置一段时间,往往由于某种机缘而立刻找到解决方案的现象。

案例:你正在焦虑一个广告创意破不了,这时女神对你说:“要不要下楼喝茶?”你高兴地去了那里。没想到你们聊着聊着,灵感就来了,想出了一个让甲方爸爸瞠目结舌的好主意。


38.投射效应(自己衡量别人)

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于他人的倾向,即在认识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将自己的感受、意志和特点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他人的认知障碍。

案例:衣食无忧、心地善良的妮妮,总认为人是“正义善良”的;争权发财的总原则是,每个人都“绝对自私,理直气壮”。

39.盐效应(明智而行善)

意思是好事要适度及时,需要的就是最好的。正如人们常说的,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本来做饭的时候,盐是不可少的,但是放多了,人就很难吃了,后来被引入教育学领域】

案例:嘟嘟的一个同事因为父亲生病在家,急需借一笔钱回家。见多识广的同事都给予了救济,但嘟嘟只希望帮同事联系医院、医生,甚至拉着同事和医生谈了几次...,

40.延迟满足效应(延迟满足更划算)

也被称为糖果效应。它是指人们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自愿推迟或放弃现在的、次要的满足感的现象。心理学家还通过观察发现,一个人长大后的性格,可以从小时候的自控力、判断力、自信心等小实验中推断出来。

案例:在一个游戏中,桌子上有两个糖果。如果孩子能坚持20分钟,就能拿到这两个糖果。如果他们坚持不住,只能得到一颗糖,而且现在就能得到。自律性较好的孩子(2/3)会选择等待20分钟,以获得更大的收益。生活中延迟满足也能提高幸福感。

41.聚光灯效应(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也叫聚光灯效应,意思是不经意间把自己的问题无限放大。往往表现为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在意自己对别人的印象。

举个例子,假设给一个人一件颜色特别奇怪的t恤,然后让他在一群人中走来走去。他通常认为有50%的人在关注他,但实际上只有20%的人在关注他。

42.黑暗效果(朦胧的场景是个不错的约会)

意思是在黑暗的地方,当双方都看不清对方的表情时,很容易降低自己的安全感,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靠近的可能性会比在更明亮的地方高很多。

案例:我让你大白天当街告白。你知道你为什么还单身。

43.名片效应(遇见知音)

在沟通中,如果你表现出和对方有相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你会让对方觉得你和他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案例:多次面试失败的多多,在最近一次求职前仔细打听了这家公司的老板,发现这家公司的老板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求职经历。于是在应聘的时候,他和老板聊起了自己的求职经历,和自己天赋不符合的感觉。果然,他得到了老板的赏识,最终顺利被录用。


4.人际吸引定律(各种原因的相互吸引)

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因各种因素而产生的情感亲密,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积极形式。根据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和、喜欢、爱。亲和力是低水平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水平的吸引,爱是人际吸引的最强形式。

人际吸引定律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吸引定律(双方有很多接近的点,互相吸引),互惠吸引定律(双方互相吸引,因为能给对方带来好处和回报),互惠吸引定律(因为对方喜欢自己,导致自己喜欢对方),诱导吸引定律(自然或人为环境等引起的吸引。)、互补吸引定律(双方因性格或需求及满足需求的方式互补而产生的相互吸引)、光环吸引定律(由于

案例:我在一次活动中和你默默交谈,我很欣赏你,所以你也表现出了对他的好感。结果你们都加入了微信,成了好朋友。

45.首因效应(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又称优势效应、第一印象效应、先入为主效应。是指人们通常会对一个人最初的联系方式形成“先入为主”的生动印象,从而影响人们后来对这个人的评价。这是一种连续位置效应。

案例:比如小销售新手多多,在谈生意的时候,总是穿着整洁,说话小心翼翼,彬彬有礼。虽然有些技术细节不熟悉,但他给客户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赢得了客户的好感,让他顺利签单。

46.新近效应(新印象可以被塑造)

又称“新奇效应”,是指最新刺激形成新印象的心理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当多个刺激同时出现时,印象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他人的最新知识掩盖了之前的评价。这是一种连续位置效应。

案例:毕业后10年未见的老同学,你在聚会上一眼就认出了她/他;除了最美好的瞬间,最熟悉的回忆大多是离别的场景。

47.刻板印象效应(湖南人爱吃辣)

刻板印象效应(Stereotype effect)又称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个群体有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同时也将这种看法和评价赋予属于这个群体的个体。

案例:基于医生“知识渊博”的印象,一般认为医生一定什么都懂,或者文笔优美。事实上,大部分医生比一般人认为的知识积累更专注、精通一个领域;而且不一定要写的漂亮。

48.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

也称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是基于自己的个人偏好,然后根据这种判断推断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终导致“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现象。

案例:俄罗斯作家普希金疯狂爱上了“莫斯科第一美女”娜塔莉,并在一瞬间娶她为妻。结婚后才发现他们很不一样。每次普希金和她分享自己的诗,她总是提不起兴趣,拒绝。相反,她要求普希金陪她娱乐,参加奢华的聚会和舞会。普希金为此离开了她的创作,负债累累,最后为她而死。一个文坛巨星陨落了。

49、看效果(长寿)

也叫暴露效应,指的是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

案例:你每天和小姐姐(或弟弟)在公司打羽毛球,一起上下班,周末经常逛街。良好的...然后你们真的在一起了。

50、异性效应(男女搭配,工作不累)

又称“磁铁效应”,是指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和刺激,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喻的情感追求,通常会对人的活动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案例:公司成立之初,程序员基本都是男生纸,经常加班让大家很痛苦,有怨言。后来公司招了很多女论文程序员一起加班,男程序员却不再抱怨,有时还会主动延长加班时间。

—结尾—

标签:心理影响社会心理学

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赞赏榜”中,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Thanks!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