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现在你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智地图,我们在它构建的世界里思考、感知、体验、生活。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心智地图中是否存在“错误路线”。然而,在《起源之家》中有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如果我们不纠正自己心智地图中的“错误路线”,它很容易在我们孩子这一代的心智地图中延续。......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与出身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02
原始家庭
我们生活中有两个家庭。一个是我们成长的家庭,有父母,可能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后结婚的家庭。我们称第一家庭为原生家庭。
作为父母,请记住:你现在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正在重建一种文化。过去的事是错的,不要继续;我们应该把过去的好经验传承下去。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哪些事情对你的影响更大?
《缘起缘灭》中你记得的,或者你小时候不记得的,对你影响比较大的?
对我们影响更大的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人就像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通常,我们看到的计算机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计算机编写的程序中。所以我们也是被一些看不见的程序所驱使,而表现出出现的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我们会模仿一些在《缘起缘灭》中不自觉学到的行为,有时候我们会反其道而行之。
03
不要只画“等号”
因为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我们对事物有不同的规则。
比如一对新婚夫妇,妻子坚持牙膏要从下面挤,丈夫却从中间挤。妻子会说牙膏应该是从下面挤的,丈夫会说:“你的和我的不一样。”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比如一个家教很严,出身家庭亲密度很高的妻子,大年三十陪着出身家庭疏远的丈夫回家。饭后,婆家散了,看电视,玩得开心,留下新婚妻子一个人在饭桌上面对各种杯盘,丈夫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觉得受了伤,哭了,丈夫却觉得莫名其妙;丈夫回到妻子家,大年初一,一家人早早起来包饺子,盛装坐在桌前等待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急忙把他叫了下来——妻子觉得好丢脸,好受伤,但丈夫还是觉得莫名其妙。
所以,当你感受不到爱,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可能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同样的,当你感觉受到伤害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有意想要伤害你。
04
一次强烈的体验,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
童年时期一些非常强烈而痛苦的经历,往往会让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影响一生如何待人的重要决定。比如一个很漂亮,学习成绩优秀的女生,在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一个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生。相处一段时间后,很难强迫自己分手。
原来她父母在她六岁的时候就离婚了,她妈妈要打好几份工养家。一天晚上,我妈妈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一个黑漆漆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都没有。这种孤独和悲伤的感觉是如此难忘。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永远不被抛弃。所以她在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生。
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看不见的内心誓言”,往往对当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一生的决定不一定是个坏决定。它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保护过你,帮助过你。只是后来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过去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中变成了障碍。
连锁心理情结
当夫妻内心的誓言刚好相反时,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即“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
夫妻之间的关系很像两个恋人在一个完全黑暗不透光的房间里跳着高难度的探戈。要共同谱写生命中最美的舞蹈,就要了解出身家庭,在黑暗的潜意识里为爱点亮一盏灯。
理解“强迫性重复”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产生爱恨情仇的关系。潜意识里,通过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层情感互动过程,获得第二次机会,治愈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一些童年时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无法付出的心理需求。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你从小到大最需要,但最少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有哪些?
2.有哪些是你从小到大都有的负面情绪?
3.你在哪方面特别过敏?你的“内心誓言”是什么,或者你强烈的体验感受之一,一个会影响你一生的决定?
05
什么样的家庭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亲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照顾母亲。
母亲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和敬佩父亲。
你们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的爱!孩子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父母中的一方,就是无意识地否认一半的孩子。
再者,孩子是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成的,所以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父母被结合。但是,一对情侣生活在一起都不容易,更何况希望每一对情侣都能白头偕老?所以经常听说夫妻离婚,重点是夫妻分居了我们该怎么帮孩子面对?我们了解孩子的深层心理吗?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内心最大的渴望就是爱和归属感。它们就像是灵魂的食粮,得不到就会让人产生空抑郁的感觉。
孩子内心最大的渴望就是对父母的归属感,这是超越一切的。那么,孩子是通过什么方式和父母联系的呢?前面说了,是和父母做同样的事情,因为做同样的事情,孩子能感受到“我们在一起”,这是归属感的需要。
所以,孩子并不在乎自己在做什么,有时候甚至不在乎是否触犯了法律,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是饿着肚子,甚至冒险去偷食物。所以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就是必须和父母双方都有联系,才能满足他们内心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与其中一方缺乏联系,会让孩子产生空虚假的后悔感,而孩子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父母中的一方否定另一方,排斥另一方,这就如同自己内心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这样一来,孩子必然会在心理上产生分裂。
比如我妈经常说我爸不好,不认同我爸。为了和父亲建立联系,孩子会采取强势的方式,就是和父亲做同样的事情或者发生同样的事情。但因为这是母亲不允许的,孩子表面上会听母亲的话,但私底下会像父亲一样,甚至下意识地跟着命运走而不自知。当我们否认我们的丈夫/妻子时,我们在给我们的孩子什么样的信息?
“你父亲既懒惰又不负责任。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爱钱,以后别跟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不关心她的家庭。你以后绝对不能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有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任,爱财,唠叨,忽视家庭。为什么?因为他内心有强烈的和父母联系的需求,但是所有关于父母的信息都是负面的,当然他只能和这些信息联系起来,做同样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是把它放在心里,没有说出来!不要自欺欺人。孩子的感觉异常敏锐。就算他们表面不说,如果你脑子里有这个信息,肯定会不自觉的透露出来,你的孩子也一定会感受到。当夫妻双方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自己的父母身份时,孩子会做出与被排斥者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来说,你越不尊重对方,你的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和父母联系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多提供一些正面的信息,满足孩子和父母联系的需求。
“小子,你真了不起。你跟你爸爸一样聪明!”
“你和你父亲一样忠诚!”
“你和你爸爸一样受欢迎!”
“你跟你爸爸一样孝顺!”
“你和你妈妈一样善良!”
“你和你妈妈一样有爱心!”
“你跟你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一样认真!”
不仅夸孩子,还夸孩子“有其父”“有其母”的地方。这样孩子就会和父母往好的信息方向连接,归属感的渴望就会得到满足。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父亲/母亲,并允许孩子与他/她联系:
“如果你像你爸爸一样,我会很开心的。”
“如果你像你妈妈一样,我会很开心的。”
当孩子的连接欲望被允许的时候,他们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偷偷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尤其是离异的父母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孩子会有很好的发展。他们会了解到,成年人有时会吵架,夫妻可能会分开,但他们能认清对方的立场和父母的身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也是孩子们的一大幸事。
所以,请记住,不要因为伴侣的行为而否定其作为孩子家长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者隐瞒,只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被否定。
资料来源:杜悦
—结尾—
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赞赏榜”中,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Thanks!「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