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离抑郁有多远?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焦虑现象时有发生,且有低龄化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两会刚开,就有不少代表、委员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建议。

建立统一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但心理危机总体上是有迹可循的。”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建议,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遵循人性化、预防化、教育性、参与性、有效性五项基本原则。

吴智深认为,预防、预警和干预这三个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在预防方面,要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预警方面,学校需要成立“心理预警监测中心”,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干预方面,要掌握学生的危机情境及其应对方式,制定符合学生身心状况的专业、实用的干预方案,由具有专业心理咨询资质的心理咨询老师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建议编写统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裁崔建议,国家层面应尽快组织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她认为这套教材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序列,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到高中毕业结束。内容可以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特殊教育、心理咨询等。,使一线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依据、有依靠、有可操作性,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崔还呼吁,建立固定的专项基金,保障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使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和研讨会常态化,以切实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建议加强学生抑郁筛查的隐私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石卫东建议,在抑郁症筛查检查中,应保密未成年人的隐私。学年应被视为一个单位。未成年学生和家长可自主选择筛查时间和医院,医院会“点对点”通知结果异常者。学校在得知筛查结果时,应严格限制工作人员的知晓度。

教育部门要出台抑郁症筛查学生体检细则,制定学生心理健康隐私保护措施和隐私泄露问责机制。

学生抑郁筛查应采用多重筛查,而不是“一次验证”,以提高筛查的准确性。

建议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定州市西关南街小学副校长柴会恩建议,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支持鼓励政策措施。

对心理教育教师在工作条件、岗位设置、职称待遇、经费设置、科研进修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措施。,让优秀人才或在职教师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鼓励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增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供给。

建议将抑郁症和自闭症的治疗纳入医保。

全国人大代表邱光和表示,目前,中国大多数医院都没有专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再加上社会上专业的心理人才严重缺乏,市场咨询治疗成本过高,导致很多家长直接放弃治疗。

邱光和建议,二级以上医院尽可能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力争每个省平均每10万人拥有2-3名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精神科医生,并将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治疗费用纳入医保。通过不断增加精神卫生公共医疗供给,打破市场供需矛盾,降低医疗价格,惠及更多普通家庭。

同时,他建议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并对他们进行考核。增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提高教师的心理治疗能力。

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适当的“留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胡玮炜建议,关注“留白”,是为了给青少年一个均衡健康的成长空,是教育所必需的,也是为了保护他们的感官发展。

他进一步解释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能被家庭或学校等外部系统压垮。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安排,独立冷静地感知和思考生活和世界,甚至包括“发呆”和“无所事事”。

不仅艺术需要“留白”,更需要青少年个体生命的成长,尤其是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结尾—

标签:教育方法,青少年心理需求,青少年抑郁症

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赞赏榜”中,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Thanks!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