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和父母和解,是我的错吗?


01

想成功吗?,必须与出身家庭“和解”?

近年来,“与原生家庭和解”变得非常流行。

那么,谁在自我成就中行走?路上的人都在努力和自己的家人讲和。

与原生家庭和解:

我们做了多少心理建设,说服了自己多少次,又鼓足了多少勇气去尝试和家人沟通;

家里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不会再砸我们的破镜子?

在我们努力和解的最后,会发生什么。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和出身家庭和解,所以很多人都在努力和解。

有些人一生一世,执迷不悟。

我心理圈也有同学拼命想和解,把自己和父母绑架到“和解”一栏?事实上,感觉我们最终必须在一起:要么和好,要么去死。

02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与原生家庭的“和解”?

随着这几年大众心理学的普及,我们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出身家庭对我们的性格影响很深。由此可见,出身家庭不仅是我们现在生活中所有问题的根源,而且几乎可以决定我们未来的命运。
好吧,为了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改善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似乎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问题:回到千疮百孔的原生家庭。

只有再次回到那个家庭,重新面对曾经给我们造成问题的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重新审视造成我们今天所有问题的一切,并接受它们;

重新和父母沟通;

回去做一个强大的成年人,治愈童年的伤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问题。


03

为了和解,我们的新伤口会覆盖旧伤口。

但是,和解,你试一试就知道,太难了。

很多热衷于“和解”的人最后都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

既然“和解”是打破魔咒的唯一解药,那么和解做不到怎么办?

如果不存在,无法调和,那就“强行调和”。

是《一切都好》里的苏丽珂明玉的家庭,她从小接受的待遇,以及她父母后来对这些事情的认识,根本不具备和解的条件,只好“强行和解”。

于是,“和解”成了一种坚持,一种接近“病态”的坚持。

04

“我要我爸妈跪下来给我道歉”

或者像我的访客一样。

当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出身家庭的时候,当卸下防御的时候,他们会泪流满面。

其中一个访客也是。他是家里的老二,最不受父母重视。但是在?后来因为学习好,成了期望最高的人。也是成年后整个家庭中承受压力和责任最大的一个。

缺乏爱?环境让他很生父母的气,但他的责任感让他一直付出。

曾经,他以为自己放下了对父母所有的情感:他很孝顺,父母年纪大了,很依赖他,和父母谈过很多次。仿佛在“学习、工作、成家”中四处游荡之后,尘埃落定,他回归了家庭。

表面上看,似乎实现了与父母的“和解”;其实这是一种“逆队形”。

反向形成是一种防御机制:在意识层面以相反的方式呈现无意识中不可接受的欲望和动机。比如:我们喜欢一个人,却无动于衷;我们讨厌一个人,却在各方面表现出对他“很好”。比如这种情况下的来访者的情况,也是一个逆队形。

有一天,当我们处于深度催眠状态时,他哭着说:

他们必须向我道歉!

问:你们沟通了这么多次,他们有没有向你道歉过?

他说,可以,但是还不够。我要他们“一再道歉”!

我继续说:但是你看起来很和谐,你很孝顺,他们也很依赖你。我以为这就是你想要的和解?

他回答:对于这种看似“和解”的事情,我已经做了很多隐忍,很憋屈!

看似所谓幸福的“和解”背后,其实我一直放不下,也接受不了。

这样强行和解有什么意义。

05

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和解。

我们承认,回归家庭,与父母和解,一定是子女的一种愿望。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有些家庭根本不具备“和解”的条件。

“和解”是这辈子都不会发生的事。

但是,一定要抓住“和解”这根稻草。

不会发生的。我们必须粉饰它。

假装我们已经和好如初,过着幸福的生活?终于可以翻过这一页了。

06

为什么不能和解?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些家庭,父母本身就有严重的问题,或者作为孩子经历了不可逆的童年创伤等等。

比如在农村很常见?是的,因为穷想要男孩,父母把女孩送人甚至卖掉;

比如让老大辍学,直接挣钱养活弟弟妹妹;

例如,我的访问者:

被父亲抛弃,随后被母亲抛弃,在继父家被性侵;

她被父母狠狠的恨过,骂过,羞辱过,让她觉得自己不是父母生的。

在父亲酗酒家暴的环境下?大的......

不能累死。

除了这些有重大问题的家庭,大部分看起来“普通”的家庭还是有和解的困难。

理由是:你不是圣人,你父母也不是。

他们给你带来了很多问题。现在,他们不会因为老了而变得聪明。他们可能还有很多问题。

他们用很多问题养育了你,你的一些性格已经刻在?其实,你不太可能仅仅因为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就变得“无所不能”,或者强大到甚至可以带领父母走上你想要的“和解之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行“和解”本身就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情绪,越是尝试,这种情绪就会越严重。

所以我们常常爱和父母自导自演“爱恨情仇”的戏码,总想方设法“粉饰太平”,好像我和父母和好了一样。

07

离开

在这里,找父母算账没有意义,就像一味追求和解没有意义一样。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没有人故意这样做。

父母的这些东西都只是他们的父母,他们的成就?环境,他们被抚养和对待的方式,以及结果代代相传。这往往是我们除了一声叹息之外无话可说的原因。

如果你遇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或者几种情况,任何纠结、批评、歇斯底里都只能把这一切固化成“双输游戏”。我们陷在里面,越陷越深,永远走不出来。

我有很多来访者抱怨出身家庭问题,他们无法摆脱父母小时候对待自己的问题、情绪和感受。他们反复描述当年发生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发生时的感受。那真的很伤我的心。

只是这些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不公平吗?

是的,它可能不够公平,但即使不公平,它也发生了。那一年缺失的父母对我们的关爱,那一年早已发生,这种缺失在那一年早已注定。

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但也是最大的事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看看能做些什么。


08

如果不能接受和解,就让自己活下去

很多关于出身家庭的文章,到最后的回答,都会落在“和解”的基调上。

当然,这是我们的理想状态。如果可能,今天,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能力创造机会与父母交流。当然,有了爱和理解,误解和情绪是允许的,我们可以尝试彼此和解,让自己自由。

顺其自然,这当然是最好的结果。

然而现实生活中,完美难求,总有遗憾。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

和解需要双方的努力,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有和解的能力。

如果遗憾是注定的,“和解”是这辈子不可能发生的奇迹,我们还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这种情况,我相信,大概是绝大多数。

所以,最大的和解本身就是接受我们很多人这辈子可能都无法和父母和解的事实。

只有这样,你才能放下对父母的过高期望,放下对自己的过高要求。

放开对方,让对方舒服的做自己。

不,你会发现你不能死。

相反,尊重事实,比天天拧着自己,逼着别人配合你上演“和解”的催人泪下的戏码要好得多。

当然,我们还是主张和父母沟通,尽量理解自己的出身家庭。

但是,凡事都有个限度,不必太执着。

过好现在的生活,尊重父母的现状,尊重他们原本的样子,最大程度的接受现实;并积极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变。

这才是真正的和解。

和任何人和解的第一步都是先放下自己。

—结尾—

标签:社会心理学家庭出身

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赞赏榜”中,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Thanks!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