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原生家庭,不是为了让它成为“原罪”

自从有了身世,很多人开始责怪父母,不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总觉得自己是受害者。然而,这样的想法并不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和烦恼。只会让我们陷入无底的深渊。

01

乍一看,“鸡肋”这个概念一做就报废了。

现在很多人提起出身家庭这个概念,都是一言难尽。

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抬头望去,他已经被出身家庭迫害,指望父母改变基本不可能。往下看,纠结怎么养,怕有个“闪失”给宝宝留下创伤;回到我自己,我想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成功。

在一些文章的评论区,排斥这个概念的趋势在增加。我知道很多问题来自于出身家庭,但我对改变毫无头绪,所以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么多?

难道说,家庭出身这种说法,是给人制造了更多的困难?

就像一个读者在网上我的文章下面留言:“一个不快乐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我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他爸爸却指责我是鸡宝宝,焦虑不安,我成了一个粗心不负责任的妈妈。真心塞!

似乎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涉及到责任的归属;可能是这个概念不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是这种用法,也许我们只是从归因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直接“攻击”责任人。

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的心理治疗中,哲学基础是“因果关系”和“决定论”,一般理解为:一个人的人格是在与父母(即出身家庭)的早期互动中形成的。

治疗师沿着这条线索,使用各种技术,与来访者一起画出一幅内心的图画,帮助他们理解他们是如何受到家族起源历史的影响,以及目前的困境是如何与过去联系在一起的。然后,在逐渐稳定的咨询-访问关系中,与早期的体验相比,来访者会体验到更合适的新关系,改写过去创伤性的体验。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认定”出身家庭这个概念,而是从大众的角度来谈谈它的打开方式。我们应该学习并利用它来解开我们关系中的困境,帮助我们更快乐地生活。

02

从分裂到整合

据说前段时间北京幼儿园停唱了《只有妈妈好》,理由是“有妈妈的孩子就像一块宝”,对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好。这首歌的主旋律是歌颂母爱,但在措辞上有些分裂和绝对化。其实社会、幼儿园、家庭的照顾者传达给孩子的是,母爱的过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这首歌听不听没那么重要。

全国人民最怕的新冠肺炎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小区的业主异常活跃,短时间内就有几十万条消息。有从国外回来的业主。如果物业没有及时在这个门上安装摄像头,物业会被骂“狗血淋头”;物业主动做一些防疫措施的时候,群里一片歌颂,恨不得把物业捧上天。而且,基本都是一群骂着赞着的人。在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心在分裂状态下极度摇摆。

似乎无论正常与否,黑白两极化的内在状态,在意识或潜意识里,总是在掌管着工作。一位参观者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在他的思想中,好与坏必须分开处理。就像小孩子一样,电视剧里一定要分清楚好人坏人才踏实。即使要面对不好的,也会过得很开心。一旦坏中有好,好中有坏,他很难消化。他过着压抑的生活,因为现实中总是百感交集,他分裂的防御机制年久失修,无法参与复杂的工作。

心理相对成熟的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同时也明白自己的局限性。就像如何看待出身家庭这个概念,可能是有时治愈,有时增添障碍。这是它的全貌。

接受一件事的整体,甚至比局部解决问题更能让人成长。所以,你是用它来疏远关系还是修复,找资源还是否认抛弃;是否把它作为一个丰富的视角,纳入认识关系的体系,就看自己的选择和智慧了。

我有一个朋友,从小就受了家族血缘关系的很多苦。他给我讲的一些事情,经常让我去听。

有一次,我还在抱怨他爸爸的荒唐,问他的感受。他平静的看着我说:“你没有指责我抱怨我的父亲,这让我觉得很舒服。但是,改变我现在的处境是没有用的。一切都要靠自己。”

这让我又悲又喜,还有更多快乐的成分。我知道。对他来说,只是时间问题。

同样的情景也会发生在磋商中。当来访者不断指责出身家庭,咨询师同意加入,很可能会在来访者中制造更多的内部分裂,尤其是在TA的整合功能形成之前;专业术语是让处于偏执分裂状态的来访者更加分裂。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帮助抑郁症患者,促进融合。

当然,在咨询中,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当你遇到与原生家庭生活密切的来访者时,有时你需要“挑拨”他们的关系,打开呼吸的缝隙。对于经常心虚的来访,也适当制造一点区隔,促使他们有机会做自己。最有希望的是,来访者可以在自觉承受出身家庭痛苦的同时,谈一谈获得力量的部分。这说明TA心里还是有好对象的。我们要继续做的是增加好的对象在整体中的比重。

人生也是一样的道理。听闺蜜的,骂老公的,不多说,相对最安全;跟她骂不骂真的是个技术活,要看对方能不能禁止。

03

把握现在和未来:我是谁,我将去向何方?

虽然我们必然会受到出身家庭的一些伤害,但出身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也会受到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人是有主观意志的,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改变和选择。

心理学家唐映红说,“出身家庭对个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童年和青春期。成年后,个体面临着选择自己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况,然后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的归咎于父母。也就是每个人成年后都有各种出身家庭的烙印,但如何看待和发展,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

这是原生家庭生活的开始,但不是他生活的结束。

下面,我将介绍《出身家庭》这本书提供的几种具体方法和行为策略,来减少出身家庭对个人的负面影响。

通过“概念、感受、行为问卷”,重新发现对出身家庭的认知。误解、负面情绪和自我毁灭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你需要对一些情况作出情绪上的回应时,家庭这个概念会不自觉地迅速掠过你的脑海。想法衍生出规则,你内心的感受让你不得不遵守这些规则,于是你的行为就产生了。

“当我知道我让父母失望了,我感到难过,因为让他们开心是我的责任。”当你有这样的想法和感受时,产生的行为可能就是“无视自己的真实需求,屈服于父母”。开始质疑隐藏在你脑海中的错误观念和自我毁灭的行为,并将其丢弃,这样你才能拥有真实的自己。

用“非防御性反应”来完成自我定义。很多人混淆了自我定义和自私的关系,不敢维权。

自我定义不是说无视别人的感受,或者完全无视自己的行为对别人可能造成的影响,而是不允许别人对你为所欲为。

当你向父母要求理解、认可或原谅时,你给了他们拒绝满足你要求的权利,当你没有任何要求时,你就不会被拒绝。在生活中面对与父母的矛盾时,可以用“非防御性回应”来表达自己的基本立场。

Susan Forward给出了一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的非防御性反应的例子:

哦,我明白了。

我明白了。

你当然有权坚持你的意见。

很遗憾,你不认同这一点。

让我考虑一下。

很抱歉让你难过(生气、失望)。

认真对待你的愤怒和悲伤。无论是“不作为”父母的忽视,操控型父母的束缚,还是虐待型父母的伤害,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伤痕。在有毒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压抑自己的愤怒和悲伤,成年后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武志红在这本书的导言中写道,“无法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终将陷入阴影,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以一种我们无法控制的破坏性方式出现。”为了避免情绪压抑带来的破坏性,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和释放情绪。

愤怒是人们对不公平待遇的正常反应。有毒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在心里积累更多的愤怒。

苏珊·福沃德介绍了以下管理愤怒的有效方法:

1.允许自己生气,不要压抑自己的感情。

2.表达你的愤怒。

3.增加运动量。

4.不要让愤怒加深你消极的自我形象。

5.把愤怒变成自我定义的动力来源。

悲伤是人面对失去时的正常反应。在一个出身有毒的家庭,你可能会失去很多童年的经历,失去爱和关怀,失去做孩子的权利。我们需要时间来消化悲伤,但它总会结束。

你需要时间来接受你已经失败的事实。只有感受和表达你的愤怒和悲伤,你才能释放你心中的孩子,让他从内疚和自责中解脱出来。把童年的责任还给父母,成年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把重心从过去的痛苦转移到现在的新生和未来的目标上。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有些严重的心理创伤还是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出身家庭可能是良药,但不代表能治病。人们往往会有一些功利的想法,认为读某本书或者听某门课就可以改变过去的自己,成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这本书或许能帮我们开出药方,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完全消除出身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出身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烙印,可能会终身背负,但不代表可以主宰我们的一生。改变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做的是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不被出身家庭的“阴影”所控制,重塑我们全新的自信和自我价值,在未来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成为自己的主人。

—结尾—

标签:原产地

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赞赏榜”中,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Thanks!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码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