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都是父母的错”这句话,几乎成了某些群体中的一句耳熟能详的话。
有朋友问我,如何看待心理学家在这句话的流行中所起到的作用。我认为,这种说法的流行,心理学家确实起了作用。
在心理科普的过程中,很多心理学家花了很多精力向普通父母普及早期育儿的重要性,帮助新一代年轻父母避免了很多可能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传统育儿方式,比如早期排便训练、早期与父母分离、父母的情绪问题等等。
当这些知识的普及度越来越高的时候,越来越重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而对孩子自身成长的能力、自身性格因素对自身成长发展的影响却不够重视。
其实这种现象现在已经不新鲜了。克莱因在20世纪50年代的文章中提到了这一现象。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将自己目前的功能障碍或适应不良归因于父母教养方式导致的问题,往往成为阻碍人格成长的重要因素。
探究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归因,经常被告知“其实我之前也没这么觉得,只是后来看到一些心理上的东西才这么觉得”。这样,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反而造成了一些人的成长烦恼。
01
对聪明人的影响,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对于心理学家来说,一个词一旦说出,就可能被接收。什么样的内容其实是不可控的。因为每个人从别人的语言中接收到的信息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投射、自我反思),每个人都用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创造了对方话语的意义,而每个人在接收信息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对自己有利的内容。
也就是说,在接受这些心理学知识的时候,对于一些人来说,需要扩大父母的影响,同时忽略他们可能承担的责任,因为那可以帮助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自己的一些内在需求。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医生本身就是受伤的孩子。当自己的创伤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复时,他也会寻找各种方法来帮助自己减轻痛苦。
所以,关注父母教养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职业需要,还能帮你释放一些痛苦的经历。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有可能心理学家会更强调父母教养的元素,而不是孩子自身的成长。忽视自身原因的结果也会造成各种痛苦。
02
社会现象下的个体原因
对人格的理解是理解社会生活的基础,所以很多社会现象其实都有个体的原因。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对父母的愤怒和责备时,他也会在社会生活中的象征层面充满与父母相似的情感体验,比如对领导和权威的愤怒;比如对国家和政府的声讨,等等。
当一个人的内心情绪体验被愤怒和仇恨主导时,他很难与周围的人建立安全的关系,也很难适应所处环境的社会生活。这些困难可能会加剧他内心的破坏性情绪,进而加剧他的适应困难。他的生活可能会陷入一个有害的循环,变得很糟糕。
而一个生活在如此恶劣境况下的人,几乎无法信任社会和身边的人。他的恐惧投射到周围的人和环境中,于是环境中的安全元素也被破坏,环境又回来让他觉得受到了伤害。
最终,个人和社会都在这样的循环中消耗着人们赖以感受幸福的重要资源:信任、接纳、关心、爱…
在这种情况下,获得改善的一个方法就是收回外界的指责,把自己从“受害者”的位置上解放出来,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可能都是父母的错”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功能。一旦放弃,就意味着必须建立新的模式——而这个过程也可能需要几年才能完成。
做出改变的前提是,我们需要了解旧模型的功能是什么。只有真正理解了“可能都是父母的错”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我们才有方向去寻找更健康的替代方式。
03
「也许都是父母的错」,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1.简化爱与恨的交织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情感经历是非常复杂的。他需要来自父母的关爱,他害怕失去那份关爱,害怕那份关爱中隐含的伤害。
他要处理与母亲紧密相连的二元关系,他要适应除了自己和母亲之外还有一个父亲的存在。这样的三元关系,如果有兄弟姐妹,会有更复杂的关系。
这样复杂的关系,需要在人生的前三年甚至第一年去学习和处理。对于这么小的宝宝,他要适应一个现实:有时候爱我的人不能满足我,让我觉得受到了伤害;我以为会偷走我妈妈的那个人,有时候让我很满足。
这种爱恨交织的感觉,对于一个婴儿来说,简直是海量的信息需要处理。
所以,如果有一个简单的处理方法,会感觉轻松很多。所以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把那些重要的人区分开来:满足我的是好人,不满足我的是坏人。
对于一些发育困难的人来说,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会持续到成年。所以,如果单纯的把父母当成“坏”来看待,自然会比爱恨情仇好处理得多。
2、把责任推给父母,减轻他们的责任和内疚。
当一个人在社会上适应不好的时候,是一种很痛苦的经历。为了减轻他的痛苦,就要把造成痛苦的责任推给一个有责任的人,父母就成了最安全的选项。这样,他就可以忽略自己需要为自己承担的责任,避免经历“我不好”,因为所有不好的事情都被归咎于父母。
对“我不好”的恐惧是很多人无法做出改变的重要原因。在他们的幻想中,如果“我不好”,我就会被抛弃;但是,当他们想尽办法避免遇到“我不好”的时候,就永远找不到改善的方法。
当一个人觉得“我不好”的时候,他往往会有负罪感和罪恶感。内疚是指当孩子觉得自己可能伤害了父母时(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吃奶的孩子咬妈妈的乳头),他(她)会经历一种强烈的内疚和自责感。
为了减轻罪恶感的折磨,孩子可能会用一种逆反的治疗方式,把“不好”归因于父母,这样就能保证他会把自己体验成好的。
3.加强与恨的联系感。
恨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绪,恨和爱在连接上有类似的作用:强连接。当孩子爱的能力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时,他可能会用恨来与重要的人建立情感联系。
比起爱,恨在感情上更强大。因为:
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体会到需要那个人的卑微。
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很强大,有一种控制感。
4.避免成长的痛苦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越来越发展自己的功能,总有一天,他们需要靠自己的能力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意味着他需要和父母分开。
分离对一些父母和孩子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当孩子躺在“可能都是父母的错”的怨恨中,批评父母时,父母在内疚的驱使下大量补偿孩子,让父母和孩子紧密联系在一起,双方都可以避免分离的痛苦。但是,没有完成分离的人,会遭受无法在社会上独立的痛苦。
—结尾—
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赞赏榜”中,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Thanks!「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