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还是想说说出身家庭,虽然我不是出身决定论者的家庭。
我们每个人“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埃”,都是微不足道的。作为一个孩子,本来就那么脆弱,可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有的父母心疼,有的一出生就被嫌弃,只因为你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女孩。
《欢乐颂》中的范,安嘉中的方和《一切都好》中的苏明玉都有相同的特点:
一个要求高,重男轻女,强势的母亲,
一个逃避、孤僻、沉默的父亲,
一个无能又被宠坏的哥哥。
范的同学帮他哥哥找了份工作,他却因为自己的任性和情绪与同事大打出手,赔了钱,被关进了监狱。她世故圆滑,深谙为人之道,是典型的“办公室油子”。这个角色一开始难免“麻木不仁”,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会发现她会越来越让人胸口疼——她这么“套”就是为了活得更好!来填父母兄弟的“无底洞”!
房思进,原名房思静,“家中第四井”,家中第四个孩子,出生后不受欢迎。她出生在一个偏远的村庄,母亲极其重男轻女,苛求自私。她只知道赚钱养家,给弟弟买房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她几乎被母亲抛弃,死在一口深井里。后来,她被爷爷接走抚养。那是多么悲惨的童年啊!
苏明玉也好不到哪里去。从小就是女孩,家境贫寒,世界上还有两个哥哥。她一直不受欢迎,感受不到家的温暖。
拿家里的努力甚至卖房子支持大哥去美国斯坦福大学读书,买积分供二哥上大学找关系找好工作。我自己呢,因为弟弟上学,房间被妈妈卖了,只能住客厅;
上尖子班,我妈没给我。她没有给我她想要的清华。我妈说你是个将来要嫁人的姑娘。等我老了,指望哥哥养老,不指望你...苏明玉,作为一个女生,我的心在滴血!
他们自己呢?它无能为力,极度缺乏爱,渴望认同,谄媚,自暴自弃,自卑,价值低下。
不过,他们是家里最有前途的。
这似乎归因于另一种逻辑:
你是不是因为太优秀就被欺负被收留?!
小文是一个海归,出生在南方的一个小镇,漂亮聪明,有南方人的聪明,也有北方人的忠诚。他从小学习好,受到大家的喜爱。
但光鲜亮丽的外表有多华丽,内心的自我就有多破碎。
她父亲是南方人,母亲是北方人。两人都来自农村,有着共同的重男轻女基因,很难在城市立足。但是骨子里的传统和重男轻女根深蒂固。
小文出生的时候,他爸爸看到她是个女孩就扭头走了。从她记事起,就没见父亲对自己笑过,总是恶毒地看着她。“他好像想把我吃了,又无法靠近他……可是我的心是那么渴望有一个爱我的爸爸,爱我的爸爸。”她在我面前痛哭流涕。
母亲在家里没有地位,总是看着父亲的眼色,恨自己没生儿子。
小雯一直很努力,成绩也很优秀,就是为了多读书,离开那个伤害她太多的家。
她说,我走了,我回不去了,我不想回去了,我要走得越远越好!
大学伊始,她省吃俭用,勤工俭学,给父母寄了一万多块钱,只为换来父母一句“我女儿有本事!”
靠着自己的优秀,她考了公费留学。
如果我们沿着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走下去,就会发现,每一个离家太远的孩子,都有一颗破碎的心。小文不是吗?
02
痛苦的强迫性重复是如此可怕,以至于它吞没了自己,变得无处可逃。
出身家庭遭受创伤的人,往往会产生自卑、逃避、逃避、创伤、痛苦、失落,甚至自我内疚。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我们成年后,我们需要与原生家庭的父母和解,但很多时候,与原生家庭和解只是一个伪命题。我们需要的是与自己和解,我们需要调整自己对原生家庭父母的看法。
而痛苦来自于期待和幸运。在他们看来,也许我的父母迟早会接受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会发生变化。他们会欢迎我回家,但最后,他们发现这只是他们自己的一厢情愿。
他们会很幸运的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不一样,会变得不一样,会对自己有更多的温暖和温柔。但实际上,你可能会发现,它们可能还是一样的,甚至更差。期待回来,走向失望,期待再回来,又伤心地离开,一次又一次的强制重复。
有些创伤和不可挽回的关系要放弃这种期待,和父母和解是不可能的。有些父母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认为自己付出了努力养活了孩子,就应该得到孩子的回报。
留学归来,小文依然选择回国,留在北方城市。她说,我不能丢下父母不管,就因为他们是我的父母。她心里总有一颗滴血的心,希望得到认可。
然而,这样的努力似乎是徒劳的。父母还是那样要求,还是不喜欢她这个女儿。
她在幻想有一天我父母会不会对我好,如果我足够“好”,他们也会对我“好”。所以,她一直想去老家看看,陪陪年迈的父母。但每次靠近,她都不能停留超过三天,于是本能的想要逃离,无法继续相处。
在她父母那里,她永远无法成为自己,她只是一个曾经被唾弃的灵魂。
她总是在想,这是怎么了?我错了吗?她不知道,她的内心逃脱不了一个模式,那就是她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但是这样的愿望一直没有得到。这个火种一旦种下,就开始“燎原”,自我吞噬,一直陷入“渴望认同——得不到——又渴望——得不到满足”的怪圈。
在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受伤的孩子在没有自己的情况下“似乎向父母出卖了自己”,“取悦父亲就像一场看不到尽头的马拉松”(苏珊《出身的家庭》)。
03
面对不可调和的关系,与其远离,不如搁置。
前半段如此支离破碎,后半段该不该继续?如何华丽转身?这显然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成年后,我们总是得到父母的爱,影响我们的每一天,我们不能专注于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因为我们有一种需要。我们需要用“爱”来喂养内心的匮乏,渴望用“爱”来减少内心的焦虑。
因为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是哪里人,出生在什么样的父母面前,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这种被感动的感觉让我们天生没有安全感,所以我们敏感,有爱心。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更好的心理补偿和成长,它的影响会很长。
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需要思考自己的出身家庭,如何面对自己无法选择的出生: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都充满了欢乐、爱、理解和包容,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但是,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面对你无法选择的出生,你可能会深深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的艰难。你可能无数次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在这样的父母面前?所以你想逃避,不能和他们一起生活。
一些母亲“似乎一心想让年轻的女儿感到无能,她通过一系列矛盾的双面信息做到了这一点。她一方面督促女儿要拔尖,一方面又告诉女儿自己有多坏”(苏珊中毒的父母)。在这种PUA式的打击下,她的女儿无处可藏,遍体鳞伤。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在《家庭起源:如何修复你的人格缺陷》一书中,苏珊·福沃德博士提出了“有毒父母”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几年前,国内有一场“父母双亡是恶”的讨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如果不能和解,就搁置。远离也是一种策略,但最终还是要面对。久而久之,如果心理上还是无法面对,远离终究是一种伤害。
人生只有经过多次人格整合,才能成为最终的自己。所以面对它或者搁置它,它终究能让你像一面破镜,让岁月慢慢拼接出一个完整的自己。
04
放弃幻想,获得重生,真正有尊严的生活才会到来。
长大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你不再对世界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面对困难,不再“倒退”到童年。不再自卑,不再渴望别人的认同。
一个自卑的孩子,不可能有自信的人生,不可能融入自己。
小白的父母在她年轻时就离婚了,她一直由母亲抚养,但她总是被同学们殴打和嘲笑。她的心理重建同样困难。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她不可能有良好的自尊和健康的自恋,但现在渐渐长大,才发现面对人际关系时特别焦虑不安。
你是一个成年人,你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一切都可以自己决定。
萨提亚说人出生三次。
第一次生育是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激活了活力,创造了新的活力形式。
第二次出生是我们的身体从母亲的子宫里产生,出生后进入一个已有的家庭体系。我们的生存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照顾者;
第三次出生意味着我们成为自己的决策者。
是的,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成为自己能主宰的人,成为自己能决定的人。
作者介绍:
刘月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帮助过8702人入驻年限7.6年预约私聊。
—结尾—
如果你感觉本文有用,可以点击此段文字或下方打赏按钮进入赞赏页面赞助我们,赞助费用将用于服务器开支及程序开发支出,同时享有优先解决问题的特殊权限,您的赞赏将保留在本站的“赞赏榜”中,再次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Thanks!「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